440 赫茲的音樂會音高怎麼來的?美國!
自從知道音樂會時,有些樂團實際演奏採用 442 赫茲 ( 442 Hz) 的音樂會音高( concert pitch / Stuttgart pitch ),而不是「標準的」 440 赫茲。從此開啟了我對標準音樂會音高怎麼來的好奇。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我沒想過的視角:從美國來的。
440 赫茲來源的各種說法
以下是我聽過的兩種說法:
- 會議說:因為一個會議確定共識、一個聲明公告標準之後開始採用。比如 1834 的 Stuttgart 會議[1][2], 與 1955 年制定的 ISO 16 標準。
- 電性說:當時某主流電晶體震盪頻率是 440 的公倍數[3],所以製作物理上的客觀標準時相對容易。
這兩種觀點都無法完整呈現事件脈絡。會議說將事件脈落導致的結果當作「原因」,類似小時候讀國編本歷史教材的邏輯。這個去脈絡化的觀點,沒有解釋為什麼會議可以取得這個共識。
電性說相對有些說服力、補上了客觀因素。不過(我找到的)資料相對不齊全、也沒有說明人性與文化推力的部份。市場經驗也總是告訴世人好的產品也不一定會是主流的產品,也許仍然叫好不叫座。
本書觀點補上了電性說不足之處:此標準來自當時美國的強勢文化、經濟與科技輸出。
從音樂到槍枝都在美國輸出標準的範圍
從「標準輸出」的視角來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NATO ) 所採用的步槍彈匣規格,是美規 0.3 英吋。從音樂到槍枝,都在美國輸出標準的範圍。
本書透過探討很多這類現象的脈絡,嘗試說明為什麼、又如何輸出這類標準,行文邏輯採用不少美國做了什麼來解讀歷史脈落、再帶出我們今天看到的結果,而不是用單純採用像是「會議說」、使用歷史脈落帶出美國做了什麼。
所以那個 442 Hz 怎麼來的呢?
扯了很多,還沒回答我自己內心疑惑的開頭: 有些音樂會採用的 442 Hz 是怎麼來的?這其實是另外一個故事;最近我甚至聽說了 「 432 Hz 陰謀論」,看看有沒有機會以後一起聊了。
附錄參考
[3] 電性說類似邏輯下造成的事實,例如從好和弦看來的冷知識:台灣與北美的「電話音(回鈴音, ringing tone / ringback tone )」組成之一是 440 赫茲。歐洲則是 425 赫茲,大英國協及其相關快樂小夥伴則是 400 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