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左右初學到森林裡騎馬奔跑
這半年左右從無到有學會騎馬,上個月開始終於被教練認可可以在森林裡騎馬奔跑(canter)。
雖然網路上已經有不少馬術材料可供學習,不過畢竟是需要身體力行的體育運動,有些技巧似乎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所以即使看過一定份量的材料,中間還是有不少需要靠自己的身體去嘗試與摸索才能領略的「撇步」。
下面整理了一些屬於自己摸索出的獨特心得,或是至少我還沒有在其他材料裡聽過他人提、與比較少聽到有人提我卻認為很關鍵的注意事項。
騎馬不是獨角戲
騎馬因為要和馬溝通,馬聽不懂人話、也不會講人話,所以馬術就是一門和馬溝通的技術(甚至是藝術)。心態上如果抱持著「對話」而不是「開車般命令」的話,往往會有比較好的回饋。
溝通時核心肌群最優先、腿次之,手最末
和直覺相反,騎馬時和馬最優先被建議的溝通方式是透過核心肌群來控制髖關節,進而將意圖告知馬。一個大原則是能用髖關節就用髖關節,馬沒反應的話,再用腿;還是沒反應才開始考慮使用手拉韁繩來告訴馬騎乘者的意圖。
理由之一,是因為從馬的角度看,這樣是比較舒服的,所以能夠長時間騎乘,馬也會比較願意跟騎乘者配合。另外一個理由是,如果能夠良好地在馬背上控制自己的核心肌群,這表示自己是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所以自己的舒適度與安全性都會跟著大幅提高。
初學時最常見的錯誤就是不自覺使用手過度拉韁繩;這會導致馬不舒服進而變得暴躁。拉韁繩對馬而言也是強度較高的刺激,所以也會帶來馬逐漸對其他強度較低的刺激,例如用髖關節或腿來控制,失去反應的這種副作用。
簡而言之,
- 騎乘技術難度上:使用髖關節 > 使用腿(碰處、踢或夾) > 使用手與韁繩
- 馬感受到的舒適度:使用髖關節 > 使用腿(碰處、踢或夾) > 使用手與韁繩
- 馬感受到的刺激:使用髖關節 < 使用腿(碰處、踢或夾) < 使用手與韁繩
了解馬的個性與習慣
每一匹馬的個性與習慣都不太一樣,事先了解並針對每匹馬的各型而在騎乘上做調整,也會對更讓自己操作順暢、也更安全。
舉例來說,我曾經騎過的幾匹馬:
- tinky :敏感與聽話,但在室內有其他馬的時候就會情緒比較不穩定,發作時會暴衝(獨處時溫柔,但在其他馬面前傲驕)(建寧公主的相反版)
- talino :能夠偷懶就偷懶,膽小。但一旦有機會到室外奔跑時就莫名其妙正常與開心。(老兵)
- blacky :跟 tinky 類似,但更喜歡跑快一點。不會暴衝但是會直接踢離他太近的馬(暴躁千金)
- tosca :敏感、聽話且友善,也喜歡跑快。可是喜歡頭低低,所以常常重心不穩,要協助他抬頭挺胸保持重心。耐力比較差。(書呆子)
- jacky :各方面都完美,但有個習慣是頭喜歡右偏不知道眼睛在亂飄什麼(明明是跑直線)。(好奇寶寶)
騎乘前與馬主人或教練等人詢問與了解,會對自己和馬都很有幫助。
使用學習檢查表
建立一套每次自己騎乘後每個需要檢查檢討的地方,確實檢視與記錄每次騎乘時學到的技巧、經驗與心得,對我自己學習效率非常有幫助。我自己是按照時間分檢查項目,例如:
- 備馬
- 上馬
- 熱身、行走
- trot
- 快跑
- 收操
- 馬騎乘時的狀況
- 自己隔天肌肉狀況(可以用來檢視自己哪邊用力不足、哪裡過度、哪裡需要再鍛鍊或放鬆)
- 其他
之後找機會來公開我自己的學習檢查表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