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的種類與人際網路上的應用

筆記目的是為了達到從資料提取出資訊

人類做筆記基本上就是外包大腦腦力成本,依照目的可以粗分成兩種:協助當下梳理思緒,或是建立知識資料庫。

有些人做筆記後,並不會在意事後是不是會時常回頭翻閱,例如搬家大掃除時可以瀟灑丟掉求學時一大疊的筆記。這往往是因為當時的筆記行為,對當事人而言是「協助當下梳理思緒」的意義較多。無論當事人當時採用什麼樣的筆記方式,例如子彈筆記術、XX 筆記術 ...... 等等,思緒一旦爬梳完成,筆記就達成它自身的任務了,再也不被當事人需要。

另外一種就是建立專屬於自己的知識資料庫;因為大腦無法記住每一件知識的細節,所以外包「記錄與保存工作」給其他載體,日後有需要的時候再提取使用。我們很幸運地在個人電腦發達的時代裡,若是善用科技的力量,像是之前聊到的「在九十秒內找出目標資訊的筆記方式」,電腦作為知識資料庫的載體,可以在保存與索引上,都比紙張強大得多。

無論是「協助當下梳理思緒」,或是「建立知識資料庫」,都是為了完成從資料提取出資訊這個過程,差別在提取發生的時間在當下還是未來而已。

做記錄就是作筆記

生活中各種記錄的行為,本質其實都是作筆記。所以當然也都適用「為了達到從資料提取出資訊」這個概念。從同樣的觀點去看不同的記錄/筆記行為,可以避開一些不必要的心力與時間花費,或是增加生產力。例如:

同樣地,建立自己的人脈資料庫時,也可以留意自己是不是可以「從資料提取出資訊」。只是加 social media 自己卻想不起來在哪裡認識這個人、這個人幹麻的,這樣也是屬於無效的人際連結,很難真正地將自己的人脈資料庫 scale up。將每個認識的朋友,用「在九十秒內找出目標資訊的筆記方式」三句話寫下速寫每一個自己認識的人,在將來索引時相信會有一定的幫助。

三句話速寫每一個自己認識的人

這個概念是小時候從惡女這套有點年紀的漫畫裡學來的。沒什麼職場經驗的女主角剛進大公司上班的時候,神秘的前輩丟給他一本名冊,強迫女主角記起每一個人的臉與名字。

這樣激烈的手段當然只是戲劇效果,不過啟發了當時年幼心靈的我,「我們能夠透過記得他人瑣瑣碎碎的事情,來表達我們對對方的重視與尊重」這樣的概念。不過要記住每個人的大小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用到的時候提取這樣的資訊也很困難。一個簡單的小測驗可以檢視這件事情的難度:自己臉書好友中,隨機抽出三個,自己有沒有可能知道對方曾經在哪裡上班,只要講得出公司名字即可。

因為「在九十秒內找出目標資訊的筆記方式」強項在於關鍵字搜索;所以只要在最一開始有三句話速寫自己某個朋友,未來就一定搜得到相關資訊。

最後,建議這種筆記只寫客觀資訊,像是就業情況等等屬於「事實」層面的資訊。對對方的人格評價就還是放在自己的心中,免得不小心外流的時候造成什麼不愉快的事情 XD (當然也有可能因此深化友誼,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