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聽之下不合理但其實也許很實用的遠端工作私房秘訣

分享還沒聽人分享過的秘訣

作為軟體工程師遠端工作了很多年,來分享一些遠端工作時能夠幫助我自己提高生產力、但比較少或是沒聽過其他人分享過的秘訣。

使用 Living Coding 當作背景音

不少人都會透過背景音樂或是特別的聲音,來幫助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例如像是 Noisli 這種可以自由選擇與組合情境音效的服務,可以自由選擇「咖啡店人聲」、「風吹過樹梢聲」、「小雨、大雨、雷雨」等等。屬於使用「情境音效」作為背景。

延伸自這種概念,我有時會選擇「直播寫程式」節目作為輔助我進入心流的背景音;不過一旦暖機完成、開始有進入心流狀態的感覺時,就會關掉直播。選擇這種直播節目的理由如下,有些是「音樂」與「情境音效」沒有的好處。

相對不吸引注意力

直播寫程式資訊密度比較低、即使閃神也往往都可以隨時回來,比較不需要像是聽廣播節目一樣需要較長時間地佔用注意力。

另外直播寫程式的節目大多都是講英文,對於我這種非英語母語人士,只要使用的注意力低到某種程度,就很容易只會把談話的聲音當作背景音。不會像聽中文廣播、 podcast 之類的節目時那樣「聲音和語言的意思會自己主動跑進耳朵」。所以注意力仍然可以保留在自己的任務上面。

直播活動是沉浸式英語環境

參與直播寫程式的節目,相當於更長的時間地把自己浸泡在自己專業相關的英語語境中,並且在需要或想要的時候可以有互動,完全滿足於 immersion 學習語言時的重要元素:環境、時間與互動。

增加寫程式的專業廣度

收看其他人直播寫程式能夠觀摩其他人的 daily tools/toolsets 是哪些、又是怎麼應用的。 例如,「十個你一定要學的 vim 技巧」或 vim cheatsheet 這種轉錄文章往往有很高的分享數、很吸人眼球,但是在直播時直接看到人們在什麼情境下怎麼使用、那種流暢與合理與否的使用情境,比起讀他人文章摘要更有情緒上的感染力,讓自己更有動力去將這些神奇技巧真的撿起來練習與應用、成為自己的東西。

有一次我看到直播主在撰寫基於 OpenGL 的自製小遊戲時,為了修正程式中計算畫面上物體移動行為的數值上的錯誤,很自然地開終端機用 Python REPL 來當計算機。看到這一幕的時候讓我會心一笑:「原來真的不只是我會把 Python 當小算盤呀」。

收看直播有時候也可以觀摩到其他人怎麼思考、怎麼解決一個問題,某種面向上有一點師徒制的味道:剛入門的弟子,一直跟在師父旁邊看就是了。我曾經有一個很大的感觸是真正感受到「大神也是人」這種概念,原來某些低級錯誤,即使是專家也是會踩到。雖然這些謙虛的專家們講破嘴「自己也是人」,大家也許還是很難情緒上認同這樣的概念,親眼在直播中看過幾次的話,或許能夠有效舒緩自己的冒牌者症候群。

不會上癮

收看直播寫程式,我個人經驗裡,比較不會像收看影集或是聽自己喜歡的廣播節目時,有時有點上癮、期待下一集的感覺,畢竟這不是一個什麼聲光或是言論刺激的活動;觀看認知上通常也往往能夠保持自己是一個「他者」,所以也幾乎不會把自己代入當事人的情緒。有時候有點像是在辦公室辦公時同事在旁邊開會講話的聲音,算是一種人聲背景聲音,所以有時也可以作為遠端工作者身在辦公室的情緒情境;應該不會有人對辦公室同事在旁邊碎碎念感到上癮。

不過要注意的是,抬槓可能會上癮,要謹慎使用跟直播主抬槓的頻率。

收看直播的管道

我最常收看的直播節目之一是 Anthony Sottile 在 twich 上的節目 anthonywritescode 。 Anthony 是很多 Python 核心相關套件的開發者與維護者,包括 tox 和 pytest 。如果你也是 Python developer ,相信你也會有興趣看看他的直播節目。

你也知道一些不錯的直播寫程式節目嗎?歡迎留言或來信跟大家分享!

後記 - 讀者迴響

有讀者問「聽程式相關的英文廣播(e.g., talk python to me),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嗎?」

我的想法:tl;dr: 不推。

理由是這類廣播比較單方面而且大量資訊輸出,需要比較專心聽。所以我聽這類東西會放在別地方,像是通勤、慢跑 ...etc.。

可以讓我一邊做事、一邊聽得下去、注意力不至於被拉走的廣播節目,比較偏向是談話式且議題比較軟、接近閒聊的東西,有時候不想太精實,或是當下沒有自己有興趣的節目時才會考慮這種軟議題談話式節目而不是 coding 直播。

另外音樂還是有不可取代性,畢竟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總是可以拿一些自己喜歡的專輯出來。

我一直沒有買單情境音效這招,覺得這服務只是好玩,因為我從來沒有因此把自己帶進相關的情境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