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追求每日 Github Commits

用 Github 的雷達圖 ( Radar Chart )檢視自己是否「營養均衡」

Github 長年以來,有個能夠在自己 profile 顯示自己活動綜覽的各種指標的功能,其中包括「每天 commit 數量」與「活動種類雷達圖 ( Radar Chart)」

「活動種類雷達圖 ( Radar Chart)」主要追蹤四種指標,分別是「Code review」、「Issues」、「Pull requests」與「Commits」。今天來聊聊不同的雷達圖樣貌大致代表了怎麼樣的開發類型。

Radar Chart 四個指標

本質上這四種活動分別各自代表下面各種特質:

透過組合這些指標,相當於反映出自己擁有這些特質。某些特質的組合代表自己在各種專案上往往擔任的角色為何。下面列出一些比較常見的角色類型。

請留意,這四個指標並不足以完整精確描繪出一個軟體專案、團隊中的各種角色;不同的角色也許會有很類似的指標組合。

Commits 一枝獨秀

radar-chart-01-commit-dominant.png

這一種可說是最常見到的類型, commit 遠遠超過其他指標,這種角色大概會是下面其中之一:

如果觀察當事人的 commit calendar ,如果是一段長的時間內相對平均者,有可能是:

如果是比較不平均的當事者,暗示當事人可能在寫程式上比較長處於閉門造車、不太與人交流程式碼的狀態。

Code review 高於其他

radar-chart-02-code-review-dominant.png

可能是經驗較豐富的開發者,或許正在擔任團隊中 architect 的角色。

做一個均衡四種指標的開發者

radar-chart-03-even.png

大概八、九年前開始,就聽到有些開發者會因為「經營 Github 上活動的數位足跡」作為能力與作品證明這種概念,於是有些勤勉的開發者,會時常甚至是天天在 Github 上 commit 自己的程式碼(嚴格來說叫做 push 到 Github );這其實有點矯枉過正。例如一般來說:

所以除非真的是萬中選一的奇才,不然好像反而沒進入狀況。如果將指標作為反省檢討自己的工具,或許對於作為像我一樣的一般人,可能更有實際幫助。

例如,發現自己都在閉門造車時,像是 Commits 指標一枝獨秀,或許就可以考慮多要求自己幫其他人做 code review ,甚至是給多人協作的專案發 pull req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