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社群聚會的「禮儀」

知道這些禮儀可以少一些挫折感

參與社群聚會,例如一些開源社群研討會時,有遇過下面這些情境嗎?

  1. 除了聽演講、分享,不知道要幹麻
  2. 不知道要找誰說話

如果能夠事先理解一些常見潛規則 a.k.a. 禮儀,往往可以讓自己避開這些令人挫折沮喪的事情,也幫助自己更快融入聚會中。以下舉一個最常見到的默契:大家都是來交朋友的。

40% 聽演講 60% 交朋友

這類「大家都是來交朋友的」的社交文化,可從內在的態度和外在的行為去區分為兩大類。舉例來說,大多數人都有預設心裡是來交朋友的,所以展現出的行為是:

  1. 主動跟人搭話不會覺得很奇怪
  2. 被人搭話也不會覺得很奇怪
  3. 不要長時間佔用對方時間、也不要長時間被人佔用時間;除非雙方很確定彼此想更多交流。因為大家和你都是來交朋友的,而且往往預期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交到最多朋友,或是與故友敘舊。

對方和你都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與場合內,接觸到預設要結交的朋友類型與數量。如果雙方沒有特定要繼續深聊的議題,彼此都能理解點到為止、適當交換聯絡資訊後「下次再聊」不會很奇怪、甚至是一種禮貌。

也基於同一種態度,大家都想在一定時間內交到最多朋友,所以甚至可以積極促成這件事情發生,像是:

  1. 談話小圈圈隨時可以展現出歡迎路人隨時插入話題的架式,例如總是留一個人可以輕易站進眾人圍一圈時談話的空間。
  2. 反之插入他人的談話小圈圈也不會是很奇怪的事情;當然要禮貌性融入話題與談話圈圈,而不是隨意打斷已經進行中的話題。
  3. 虛擬的場合,例如 gather.town workspace ,這類肢體語言比較不容易展現,所以可以考慮口頭上加強,例如更主動介紹在場是誰誰誰,即使是介紹剛認識的新朋友也沒關係。

沒記錯的話,「40% 聽演講 60% 交朋友」這句話是好多年前我聽葉平老師提到的,我覺得這個指導方針很生動;多年後我也在 PyCon TW 2019 年引用。大家參考看看。

你還知道哪些社交文化,歡迎與我分享!

礙於篇幅,這篇只小小提及最常見的文化之一。你還知道哪些呢?歡迎與我分享!